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百萬獎金助你圓一個創業夢!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為支持年輕人創新創業,也引導年輕人關心與解決社會問題,特舉辦「社會創新創業競賽-五百萬獎金支持計畫」競賽中提供五組團隊,每組團隊一百萬元的創業支持獎金。

本次競賽活動標題與主軸為創新、創業,鼓勵參賽者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透過創新的思維,以創業為目標,達成永續發展。這些社會問題可能是失業、貧窮、食品安全、改善土地、性別平權、環境、科技運用、文化傳承等,無一不是當代人所關注的焦點。
因此本競賽歡迎國人組隊參賽,亦鼓勵國內有意發展社會企業的NGO團體以及成立未滿兩年的新創公司參加,在競賽中挑戰創新思維,發想符合經濟市場機制的創新營運模式,設計以社會問題為導向的行動方案,締造永續經營的創業能力。

參賽團隊須以社會問題為出發點,用創意和創新的做法,透過成立社會企業解決問題,達到永續經營目的。本次競賽不僅挹注你/妳創業第一桶金,也期待催生出新創社會企業。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台大生雲林道之驛參訪記(五)

  在這個星期天便安排我們前往雲林一處名為「道之驛」的場館來進行一日遊的體驗。這座場館是由協會向雲林縣政府所承租,內部主要為販賣有機、無毒農特產品為主,未來則朝向作為里民的活動暨休憩中心。因為這個場館才成立不久,因此還蠻多想像空間可以供我們有機會去發揮,小至餐點的名稱,大至場館的未來定位,我們莫不絞盡腦汁的希望能夠對我們的實習單位有所貢獻,此外協會為了使實習生們能夠更加進入狀況,還安排了餐點的試吃以及咖啡的沖泡體驗,讓我們在腦力激盪之餘還能享受有機農業的成果,雖然只有短短六個小時的停留,卻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並再次感受協會對於成就公益事業的熱誠以及決心。


(台灣大學政治系公共行政組三年級  陳冠霖)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台大生雲林道之驛參訪記(四)

  經過三個小時的客運車程,我們抵達了位於雲林西螺交流道旁的道之驛,乍見道之驛時,只見四周綠草環繞,一旁生態池也生機勃勃,帶進入一探究竟後,便覺室內亦寬敞明亮,不論是擺放小農地產地銷的農產品陳列區、咖啡販售區、廳堂中央的桌椅空間,都各有其值得細細觀察之處。一開始由向豪帶我們四處導覽、熟悉道之驛的周邊環境,最大的感觸便是可惜本館地點和庭園土質不佳,否則若能善加利用的話,道之驛本身的形象更能與農業相關的展示作結合。
  秘書長向我們簡介了道之驛的源流與任務後,讓我們對道之驛的功能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同時也體驗了櫃檯結帳、手沖咖啡的流程,試吃味美色鮮的涼麵(雖然想名字真的很困難啊),瞭解陳列商品背後的故事,最可貴的是,雖然戶外下著滂沱大雨,待在道之驛的一整天卻都令人感到閒適放鬆,對許多人事物的觀察也令人玩味。
最後,在踏上歸途時,不僅回味著離開前「公民反思,社會實踐」的簡報中提到的:
w   其所在或所欲解決問題之環境、責任等狀況的瞭解
w   多角度構築「問題解決」與「規劃執行」
w   從平面提升至立體層面行動
w   時間尺度的必要
w   計劃性種子培育與深耕
w   自給自足微型經濟建立
w   認同感、責任心、永續觀念、加成雙贏效應、實踐力

  透過秘書長與館內員工的態度與精神,身為一位只參與了半年的實習生,我衷心地認為,縱然路途遙遠,這些公益價值終將屹立不搖地傳承下去,而透過這次的實習參訪,也讓我更加認識了非營利組織可以透過怎樣的努力,來永續地改善每個社區、甚或整個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這些社會實踐的過程,是課堂中所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台灣大學中文系五年級雙主修政治系公共行政組  許薇)

台大生雲林道之驛參訪記(三)


  期待已久,感謝公益CEO協會為我們籌畫這次雲林的道之驛之旅,也因為這是十分難得的機會可以拜訪這農業重鎮,即使要搭早上七點的車南下,大家冒著大雨也都準時集合,沒有人為風雨所勸退。


  經過三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才終於抵達,聽聞台北雨停的消息讓人覺得被老天爺所考驗,雲林這裡可是下著滂沱大雨呢!感謝豪哥帶我們認識環境還有細細解說魚草共生的裝置,以及門口的生態池結構,也述說著展館後方的兩個蓄水池,是過去建商亂蓋的爛攤子,水泥構造在當地根本不適合蓄水,快速的蒸發讓它只能在雨天時積水,平時無任何用處,而展館後方還養了兩頭號稱沒繳勞保的員工,兩頭羊,原先養他們的用意是幫忙吃草,哪知這兩頭羊挑食得很,不過也是讓園區帶來一些趣味與互動。
  中午的任務是好好品嘗將要推出的新產品「涼麵」,而正式的名稱也是這次實習的重點之一,因此午餐就在涼麵、芝麻醬、地瓜還有腦力激盪度過,我們想了許多有趣的名字如有涼麵(有良麵)、再來一碗涼麵、吃不夠涼麵等,可惜都遭到回絕,讓我們有些小失望,不過討論的過程確實也是滿有趣的。

  我們還在那邊試了用收銀台結帳,還有如何用煮咖啡,臨走前當然也不忘帶點農產加工品回到台北與家人朋友分享,那個米餅被大家讚不絕口,為這趟旅程畫下一個美麗的句點。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四年級 輔修政治系公共行政組  吳劭科)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新生!

  道之驛的母羊升格了!
  昨天大伙為母羊高興,更為新來到道之驛的羔羊感動.
  生產前,向豪一直在煩惱如何找到適合生產地點?拜訪了西螺附近的養羊場,但都沒有下文.
  最後,羊自然產,很多問題自動消逝!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台大生雲林道之驛參訪記(二)

  之前的活動主要都是在協會裡進行的,包括幫助協會查閱資料,學習之前成功的活動方案,和觀看影片紀錄等。26號那天的活動比較特別。那是飄雨的周日,我們七點多在北門捷運車站集合,一起做日統客運去雲林。路上行程大概花去了三個小時左右。一路上我和和同組的冠霖聊了一些彼此生活學習的經歷,對我來說是很難得的經歷。包括了解到為什麼他會選擇公益CEO實習,他在泰國的執教經歷等等想法。

  雲林縣位於台灣中部,西邊瀕臨台灣海峽,東邊與南投縣相隔,北邊接著彰化,南邊則毗鄰嘉義,共有1514鄉。 

  荷治時代的雲林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防要塞,而因為其大部份縣域位於北嘉南平原上,所以特產雲頂茶、木瓜、甜瓜、軟枝楊桃和醬油等。到了日治時代,雲林以農、糖業為主要產業,而其二、三級產業規模在西部中則偏小。雲林縣的農業產值全國第一。
  通常來說,國民經濟部門有三大產業類型:「一級產業」是指農業部門,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牧業;「二級產業」則為工業部門,包括礦業、製造業、水電、煤氣和營造業;而「三級產業」則導向為服務業部門,包括金融保險、不動產、運輸、倉儲、通訊、工商服務、公共行政、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等。雲林的一級產業,農業很發達,而其的二三級產業則有待加強。而我們去參觀拜訪的道之驛雲林形象物產館就是公益CEO租用雲林縣政府的場館土地經營的一個社會企業。

  道之驛社會企業的目標和責任就是構築有機農業,打造綠色永續社區。企業針對雲林的社區問題,社區商品通路銷售,農業生產過剩,有機無毒銷售和缺乏人才的問題,提出了一整套的針對方案:包括開拓產品市場,構建社區人才需求,鼓勵青年創業和刺激企業人才需求等。如果說國有三權鼎立,那麼道之驛的背後也有三股力量支持著它的發展:包括政府計畫、社區協力,和協會資源。這是真正體現社會企業的經營發展目標:取於社會,回饋於社會:政府和企業互相協作,整合地方發展資源。

  就像林淑娥秘書長在演講中提到的一樣,社會企業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它是一種可以同時具備社會關懷和獲利能力的公司型態。而其特色就是將一般企業應盡的社會關懷責任(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轉化發展成為能夠永續經營的商業行為公司(SocialEnterprise)
  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和商業型態和政府施行的公共政策是緊密相連的。Social EnterpriseSocial Entrepreneurship融入NGO,NPO經營模式和理念,是一種成效斐然和頗有前景的發展思路。社會企業重要在於其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線,也能影響並改變政府的公共政策。而也正如林秘書長長所說,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在國家立法中區分和定義社會企業的角色,是否能夠很好的銜接,區分和cover定義的灰色地帶,而不讓公益組織的未來職能角色違背其初衷,而能夠持續服務社會,又能夠為社會資源的利用和創新注入源源不絕的新生力量,是未來社會學領域中非常困難卻很關鍵的一個議題。雲林道之驛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社會企業創新模式的典例:它很好地融合了政府的支持政策包括人力和科技的支持、社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協會本身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前度經驗。從雲林道之驛的示例我認識到社會企業的重要性在於:一它所接觸的社會議題的廣度,例如教育機會、兒童健康、住家、水資源、氣候變遷等;二在於它在政府和社區間搭建的橋樑功能。它為政府和社區間的良好溝通和對話提供了一個卓越的平台。政府容易忽略的,社區沒有管道讓政府知道的想法和困難,通過協會的協助和管理,都可以匯總和整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服務社區,提升社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強社區的穩定,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和人才流動。
  雲林道之驛的社區經濟經營模式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農業和旅遊業。同時社區又在農業和旅遊業之間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來連結和帶動這兩個優勢產業的共同發展:社區農業產品的科技創新和銷售,從而形成特色的農業旅遊產業鏈:即以農業產品吸引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幫助農民技術學習和創收,從而整體帶動整個社區的經濟發展和創新。而具體社區與多元單位資源整合的模式為:兩個端點雙向發展:深度旅遊資源調查和開發社區與多元產品單位。具體來說,人才培育模式為:深度旅遊資源調查-導覽解說能力培力-旅程規劃-遊程上架為一個終端;開發社區與多元單位產品-活動企劃-活動行銷推廣又是另一個終端。除此之外,還有兩個支端的培育發展模式:開發社區與多元產品單位-產品設計/商品組合-社區商品上架-活動行銷推廣。而以上所有的發展脈絡最後都匯聚並整合為道之驛雲林形象物產館的發展資源和經營經驗模式。
  我們有幸參與到了活動企劃的一個環節,淺嘗企業人才培育的一個步驟。我們被邀請為道之驛自行開發的涼麵套餐取名和推廣。僅僅這一小步沒有想到就已經相當複雜或困難。一個好的名字就是一個企劃中重要的推廣因素,既要能體現產品特色,符合道之驛的文化定位,也要能夠契合社區居民和遊客的雙向需求,激發他們嘗試的興趣,實乃不易之事。最後我們決定水潑涼麵是一個比較動感而理想的名字。從這一個小小的環節,可以一隅而窺全局:整個雲林道之驛的人才培育計畫流程:一創業或就業可由道之驛非營利組織和一般組織負責;二培力接案能力則由道之驛及營利與非營利組織實習培育; 三培力專業能力則透過協會培力課程加上道之驛實作進行;最後在認識社會公益和社會企業價值的層面上,則是透過社區與道之驛的合作來進行和實現。
  在參觀中,我們看到了貨架上擺放了琳琅的新開發的農業產品,都是頗具雲林地方特色的:如肉鬆紅薯,還有我很喜歡的道之驛自己開發的米餅。我得知這些商品都是在雲林縣有機農業輔導陪伴實驗基地Organic Experimental Base Platform由政府提供技術支持開發出來的,而像米餅這樣的特色產品則將來有機會被打造成為雲林發言的明星產品,成為很好的伴手禮,吸引更多的買家前往。
  而秘書長也說有意將雲林的旅遊產業打造成尋憶鄧麗君之旅,從而吸引大量的大陸遊客。而我則覺得,可以借鑑農業基地體驗樂園的模式,開發項目吸引城市的人們來這裡體驗農耕的樂趣,然後購回收成的農產品和品嚐政府開發的新產品的口味,從而帶動地區的寓教於樂和公民的參與度,打響地區的知名度,也可以進一步帶動產品的未來和持續銷售,形成穩定的客戶源,而未來則是更有可能帶來持續穩定的訪客。另外我還詢問了產品的定價方式,秘書長向我解釋了她們與廠商之間洽談定價的流程,並且提到因為道之驛鼓勵農民開發產品,也因為其政府支持的公益性質,上架不收費,所以其實她們的讓利空間很少。不過這不就是社會企業的意義所在嗎,涓涓細流的收入,投入到持續性的現行項目中,從而支持長久和更多的項目發展。就像滾雪球一樣,逐漸增強變大。同時,通過小組同學的提醒,我們也注意到貨物的擺放和搭配也會為銷售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時,我們還參與學習了貨物的搬運到check out,使用pos機輸入商品名和結帳的流程。
  一言蔽之,道之驛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它融合了很多社區服務和企業、文化創新的概念和元素。它引進了自己的精華水的系統,雙層蓄水池可以同時灌溉和餵養自己的羊。而他們從台大引進的雙層淨水系統,則為他們自行培育的植物的灌溉提供了循環的純淨水,非常環保又節約資源,是真正體現了協會的永續綠色社區的發展目標。除了特色農產品外,貨架上還能看到雲林當地流傳的一些老手藝和手工製品,秘書長說她們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將這些手藝製品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了解雲林的文化,吸引更多的海峽對岸的遊客前往。道之驛營造的概念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供往來遊客歇腳的地方,而它更是將這個古老的用於中轉的概念擴大發展成為了一個文化概念,一個家和庇護的形象,散播溫暖的形象。在道之驛形象物像館,你可以找到自治咖啡店,特色農產品,讀書區,wifi區,甚至是為周邊的兒童提供玩樂和照顧的區域。這裏不僅僅是將社區推出去,更是將社區攬進來,這種與社區的雙向互動真正體現了協會回饋社區的意義。
  除了這些好的面向,我覺得雲林驛的發展還是受到了一些外在條件的制約和阻礙。因為雖然道之驛擁有自身確立的文化和價值定位,但其周邊的環境不一定能夠匹配其節奏。目前我覺得因為比較孤單,而且往來遊客很難精準把握雲林驛的定位,將其和7-11,服務站等的social image& role區分開來,所以它不能play its full function and exert an overallinfluence. 當然,現在道之驛已經在慢慢地起到調節的作用,而它對周邊社區氛圍的影響也會慢慢地增強和改善,未來隨著更多的道之驛的出現,和更多好的企劃案的成功實施和發展,雲林道之驛在協會的努力下一定會成為一個特色的標竿產業。
(台灣大學法律系四年級  朱凌玥)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養花時草

由於是月初,又接到大稻程的專櫃,大家都忙翻了!
  我沒能幫上什麼忙,只能在一旁養花時草,水耕的空心菜已經慢慢在長大中,看起來很有成就感。


基本上無法水耕的四季豆,竟也開始長大了,而且還招來了蟲!

種植作物是不能急,只能慢慢地看它的變化,可以培養耐心細心、還有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