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口湖牽水狀活動參訪記(一)

722日,天空厚厚陰霾,令人透不過氣來,偶爾飄來的大雨,更阻擾著社區資源組的前進,視線不清常常錯過了該轉彎的路,路上積水更加窒礙難行,好不容易終於到蚶仔寮萬善爺廟 ──數千人同日作忌。

                                              (圖/李漢鵬攝)
  商賈雲集金湖港

  二百多年前,在日落時分,偶然的機會中,有個地理師路過此地,看到彩霞反射海面,整個海面一片燦爛,金光閃閃,蔚為奇觀,當下斷言:「此乃地傑人靈之處,當有興盛繁榮之貿易,當取名『金湖港』」
  明末清初的雲林沿海地,麥寮、台西、四湖、口湖和水林一帶,原本是砂洲之地,汕頂、潟湖南北綿延卅里,在一片無垠的沙丘地之中,自然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大潟湖,名為樹苓湖,又因形如象鼻,被稱「象鼻湖」,北端良港「上湖」即台西五條港。而位於潟湖下端,北港溪與牛挑灣溪出海口的金湖港,舊稱「下港」。當時金湖港的範圍包含了今天的金湖、台子、蚶仔寮、成龍、新港、下湖口等六個村落。
  道光年間,金湖港(舊港)港闊水深,具避風優勢,又是台灣與澎湖最短航距點,取代猴樹港而成為笨港對外運輸的河口港,曾經是台灣十一個主要港口之一。每日出入船隻逾百,街上商賈雲集,人口眾多,有般頭行的開設,民生物資商店油坊染布坊、糖業、酒坊林立,諸多商號建貨棧在此地,還有許多食堂和娼院,還有娼院專設的保鏢集團,成為當時非常繁華的港口商鎮。
  在街肆外圍,則有許多簡易搭建的寮舍,寮是農民或漁民作業休息的場所,建築材料以竹、木、草為主,寮僅能提供遮風避雨之用。

  西南颱襲捲金湖港

  清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六大雨連宵,初七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磅礡的雨勢使得暴漲的北港溪與牛挑灣溪溪水灌入樹苓湖,又因西邊兩道沙汕阻隔溪水入海,來不及宣洩的溪水在強烈西南向颱風所引進的西南氣流,形成龐大風暴潮,倒灌進沿海地帶。
寮的建築材料以竹、木、草為主,僅能提供遮風避雨之用,在防洪上是幾乎沒有任何幫助,再加上鬆軟的地形,洪水淹入樹苓湖後又因水流被沙汕擋住無法排出這種大規模的風雨加上洪水,在樹苓湖造成後人所稱之「湖內洗港」之慘重現象。
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帶,全部淹沒,停靠在樹苓湖的船隻全部覆沒,而樹苓湖沿岸搭建的房舍全部倒塌,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包括下湖、蚶仔寮、黛仔挖、新港、無尾敦、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笛寮,因地勢低窪,驚濤駭浪湧入村裏,生命財產全部捲入大海中,其中蝦子寮與竹笛寮更是全聚落完全覆沒,從此成了海宮,最繁華的新港街肆,幾成廢墟死傷最為慘重。直到六月十二日雨勢才慢慢減緩,海水退潮,沿海一帶橫屍無數。
災後,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約為三千人,《嘉義縣知縣王廷幹上奏道光之奏摺》:「狂風大作,海漲異常,象苓澳內船隻擊碎十有八九;下湖街店屋全行倒坍,新港莊、箔子寮、轎仔寮、竹笛寮等處,淹斃居民約計二千餘人。」
而《台灣猝被風災情形摺》描述水災發生情形:「其民人之淪入大洋者,無從稽核,撈獲海邊及內港一帶遺屍二千三百人,棺十四具,...

  災後賑濟措施

水災後,由於死傷慘重的災情,連政府都無法坐視不管,並採取大規模的救濟行動,故嘉義縣知縣王廷幹上奏:「先將各屍身分別男女掩埋。」
台灣府事亦在上奏提出的因應措施為:「經該廳縣派令夫役撈獲埋葬,自可無虞暴露;惟各鄉小戶窮民,房屋半成平地,桵身無;各處水猶未退,傭趁亦復無行,若不速加賑濟,勢必流為餓殍。現據台灣府仝卜年稟請動用義倉谷一千石,發交台灣縣知縣胡國榮,碾米赴運各鄉,按名發給半月口糧,再提府庫銀三千兩,易番銀三千九百圓,委員解交署嘉義縣知縣王廷幹,親詣各鄉,確查戶口,酌量賑濟。」
但民間傳說卻有不同觀點,民間說法為七千多人,且當地所有家園跟堤岸都已毀壞,屍體數量無法單靠民力收埋,必須倚靠官兵才得以收埋,當地所有的棺材跟草蓆早已被買盡,為了不使無法收埋的屍體曝屍荒野,只好集體挖坑分四處埋葬,稱萬人塚。
但因為災後飢荒和屍體腐敗後發出的惡氣,導致當地之後又發生瘟疫,又死了三千人。
這場水難,大家每年同在農曆六月舉辦「牽水狀」奠祭因水災亡故祖先,連續一百七十年,並形成口湖地區特有的民俗,以誌不忘這場災難。



(文/施朝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