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台灣小故事米】西螺:濁水溪橋前世

  橋,水梁也,而梁字,刃、木、水,古稱過水道的木造建築為「梁」,橋梁乃高架於河道的通道。
  給大家3個提示,來猜猜今天要說的是哪座橋唷~
   1、日治時期總督府同意建造,直至國民政府在美國金援下完成
   2、完工當時享有「世界第二大橋」、「遠東第一大橋」美譽
   3、大甲媽每年農曆三月遶境必走
  猜中了嗎?

  昭和十一年(1936)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十點三十分,西螺女子公學校講堂聚集了來自員林郡、北斗郡、虎尾郡、東石郡、北港郡轄下四百多位居民,公推西螺街林振聲醫師為大會主持,選舉西螺街長廖重光、北斗街長林伯余為正、副會長,正式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
  在濁水橋尚未架設的年代,兩岸人民往來僅能徒步涉水或仰賴筏夫渡溪,清代的「永濟義渡」便是往來濁水溪中游的重要渡口。大甲媽祖南下進香、南瑤宮彰化媽祖笨港進香也曾留下了為人津津樂道的「撩溪」傳說。
  明治三十九年(1906),連結二水和林內的濁水溪鐵道橋工程告竣,兩岸交通增加了一個新選擇,只可惜,鐵道橋只能給火車跑。
  「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了向台灣總督府陳情,促成濁水溪橋興建。昭和十二年(1937),總督府同意所請,人道橋的工程正式發包。同年七月,河北省宛平縣蘆溝橋的槍響開啟了八年中日戰爭。
  昭和十三年底(1938)《台灣日日新報》登載了一則濁水溪人道橋建造橋墩的新聞之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戰火燎原,鋼構短絀,濁水溪橋終究只完成三十二座各自孤立的橋墩。
1953年,濁水溪第一條通行人車的橋樑「西螺大橋」終於在獲得美國金援,由國民政府建造完成。
(文/雲林道之驛漢鵬)
編著絮語:
  漢鵬是個說書人,熟悉台灣各地的風俗民情,也是個殷勤的農民,他表示只要買他的米,就送個台灣的小故事,為了聽故事,我買了包【台灣小故事米】,故事就和大家分享
購買方式:【台灣小故事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